石景山要建“新地标”?这事儿,咱得好好唠唠!
北京这地界儿,从来不缺雄心壮志。
这不,石景山区“两会”刚结束,就放出豪言:打造“新时代首都城市复兴新地标”!
高水平建设首都城市西大门!
啧啧,这目标,一听就让人热血沸腾,但细琢磨一下,又觉得有点…怎么说呢,有点飘?
区长万隆在发布会上那叫一个激情四射,各种“持续提升”、“向优向好”的词儿,跟机关枪似的突突突往外冒。
说实话,这些套话咱老百姓听得耳朵都磨出茧子来了。
咱更关心的是,这日子啥时候能过得更滋润,口袋里的毛爷爷啥时候能多点儿!
发布会上,领导们提到了“两大战略”、“四个融合”、“十个方面重点工作”。
听着是挺全面,但具体咋操作,能不能解决老百姓的实际问题,还得打个问号。
还好,京源学校的小记者们问出了大家的心声:“两园一河”咋联动?
教育质量咋提高?
交通拥堵咋解决?
这些才是咱老百姓最关心的!
领导们,小记者的问题,可得认真对待啊!
石景山这些年变化确实不小,从曾经的重工业区到现在的现代化城区,也算是鸟枪换炮了。
首钢的转型,更是堪称经典案例,妥妥的“老树开新花”!
但老工业区的包袱,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卸下的。
转型之路,漫漫其修远兮啊!
“新质生产力”、“城市更新”、“民生保障”,这些词儿年年都提,听得我都快麻木了。
关键是,咋落地?
咋执行?
别光打雷不下雨!
现在各地都在争着建“新地标”,都想当“门户”。
石景山想脱颖而出,光靠喊口号可不行,得拿出点真本事!
媒体记者们倒是挺捧场,纷纷表示“看到了石景山区未来广阔的发展空间”。
这话听着是挺鼓舞人心,但也别捧得太高,容易摔跟头!
发展空间再大,也得脚踏实地,一步一个脚印地走。
对于石景山“两会”吹响的号角,我的态度是:既期待,又担忧。
期待它能带来真正的改变,担忧它只是雷声大雨点小。
五年后,石景山能不能成为真正的“新地标”?
时间会给出答案。
到时候,我肯定得去石景山实地考察一番,看看这“西大门”建得咋样,是不是货真价实!
要是碰巧遇上当年提问的小记者,我一定得问问他们的感受,那才是最真实的民意!
其实,北京的西部发展这些年确实挺迅猛,又是冬奥会,又是各种高科技园区,石景山这地理位置,也算是占尽了天时地利。
如果能抓住机遇,好好规划,未来还真有无限可能!
但话说回来,规划得再好,也得看执行力。
希望石景山别辜负了大家的期望,别让这“新地标”变成“空中楼阁”!
说到底,城市发展,最终还是要落到老百姓的福祉上。
希望石景山在追求“高大上”的同时,也能关注“柴米油盐”,让老百姓真切感受到变化,感受到幸福!
